關於活力排之急切需要的交通
第三篇 關於實行活力排的實際交通
關於排聚集的歷史
在本篇信息裡我要交通我們從歷史所看見的一些點。新約清楚地給我們看見,在召會生活開始時,聚會先是在家中的(徒二46,五42)。聖徒在家中聚會的這個事實,很強地指明,他們乃是聚集成排。在每一個家中都有一個排。雖然較大的聚會有其必要,但較大的聚會不是日常的需要。日常的需要乃是排聚集。
新約的記載沒有把排聚集說得像我們今日所得的啟示那麼明確。這可能是因為神聖的啟示總是在神子民的經歷之後才釋放出來。先是神子民的經歷,接著才是神的啟示。在整本聖經裡,沒有一個例子說到神的啟示是先於神子民的經歷。神呼召亞伯拉罕,但亞伯拉罕若不往前,神聖的啟示就不會臨到他。聖經裡所有的啟示都是神子民在經歷中往前時才有的。因為亞伯、以諾、挪亞都與神一同往前,所以神能藉著他們啟示一些事。
在新約的末了,召會存在地上還不到一世紀。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啟示錄,大約寫於主後九十年。那時召會還沒有多少經歷,所以啟示就停在那裡。然而,照著在天上的記載,使徒行傳這卷書仍然在繼續著,從未停止過。在使徒行傳之後,有許多世紀的召會歷史過去了。在召會往前時,我們都能更往前地看見一些事。
當倪弟兄被興起時,他在一九二二年開始第一個召會的聚會。那個召會聚會必定是個小排。在一九二二到一九三二年,就是我們在恢復裡頭十年的歷史中,我不在其中;但是當我進到工作中之後,倪弟兄特意告訴我這十年的細節。在頭四五年,聚會的人數一直增加。這增加是由於自然而然地實行排聚集。在起初的時候,沒有大聚會。但是十年之後,情形改變了。從一九二七到一九三二年,在上海的召會增加到大約一百人。在人數達到一百之後,增加率就變得很低。
在一九三三年,我開始在上海事奉。至終,倪弟兄把召會和工作的責任交托給我。一面說,我那時很忙碌,但另一面說,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我那時並不是很忙碌。第一,我在主日要釋放信息。那時,主要的事就是主日早晨的信息聚會。如果信息好,聚會就成功;如果信息不好,聚會就失敗。感謝主,我所釋放的資訊是相當成功的。每主日早晨我都講一篇信息。倪弟兄和眾人都很高興,我也很高興。我年輕時,釋放信息是全人投入。今天我無法那樣傳講。那時我不需要麥克風。我能講一小時又十分鐘,用盡我的全人。結果,第二天我需要整天的休息。所以,在週一我是相當空閒的。
我所作的第二件事,乃是照顧週中的聚會,主要的是禱告聚會和弟兄交通聚會。弟兄交通聚會是為著實行林前十四章。因為所有弟兄們都是祭司,所以聚會沒有主席或聖品人。我雖然沒有受囑咐在那聚會裡帶領,但不知不覺的我仍然在帶領。
第三件我所作的事,乃是看望人。雖然我很少出去看望人,人也很少來和我交通,但我還是偶而看望聖徒,與聖徒交通,並接觸聖徒。我也負責書信的來往。
我研究已過的歷史和當前的光景,就看見我們在一九三三年若有排聚集的路,就能得著數倍於當時所得的人數。這會使我們非常忙碌。
在中國大陸聚會生活,以及在臺灣從一九四九到一九五四年排聚集之實行的歷史
按照我們的歷史,每當召會與會人數達到一百時,增加率就減少了。這原因乃是,在達到那個人數之後,分排聚集的原則就被廢除了。我們開始倚靠大聚會,並開始盡力支持、維持、豐富、拔高大聚會。凡事都是為著大聚會。這完全違反聖經的原則。擴增不是藉著大聚會而有的。當大聚會有很好、很屬靈的講道人,大聚會的人數就增加。但任何基督徒團體若倚靠這樣的講道人,一旦這人去世時,這團體就要受相當大的損失。那不是主的路。
在我去臺灣之前,在中國大陸,我們沒有排聚集。我們曾稱一些小聚會為"家聚會",但實際上那些不是排聚集。我們在臺灣開工之後,開始大力地實行排。當我們從大陸初到臺灣時,全島的聖徒人數是三到五百。但從一九四九到一九五四年,不過五年中,島上聖徒的總人數達到四萬人。在那個關頭,史百克弟兄接受邀請來訪問我們。在他訪問期間,有幾位受我訓練的年輕同工,受了史百克的消極影響。這在我們中間引起了一場風波。風波過後,大約在一九五八年,排聚集的實行幾乎停止,增加率也大為減少。我們從一九四九到一九五四年所經歷的增加率,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再恢復過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