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歷史與先見傳記 - 波斯時期(4)

第二節 古列的政策和猶大被擄歸回

二、猶大歸國時期中有關的波斯諸王
從古列年間到大利烏王之間,還隔有岡比西斯王。古列是波斯帝國開國的「波斯之父」(元前590~529年),西元前539年,他滅亡新巴比倫,佔領巴比倫城,十年之中東征西討建樹頗大,積極準備進攻埃及。就在西元前529年,古列東進打敗東方一遊牧民族,俘獲該民族女酋長的兒子,後來此青年自己死于獄中,該女酋矢志為兒子復仇,就在一次小戰鬥中,古列王意外死亡。古列王的兒子岡比西斯(元前529~522年)繼位。岡比西斯繼承父親古列遺志,發兵進攻埃及,他的一支大部隊曾陷入沙漠的一次巨大沙暴之中,以致全部失蹤,至今仍為千古難解之謎。埃及國人家來以貓狗羊為聖畜,據傳岡比西斯曾把大批貓狗驅人戰場,把埃及人認為的「聖畜」作為前導,因而掃打敗了埃及軍隊。這些事僅為傳說,但岡比西斯是於西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把埃及併入了波斯帝國的版圖。岡比西斯也於元前522年在戰鬥中突然死亡,接著登上統治寶座的是聞名的大利烏王一世(Darius the Great元前521~485,通譯大流士王)。據希羅多德史書記載,他是岡比西斯的侍衛,曾隨岡比西斯進攻埃及,西元前522年,岡比西斯死,大利烏在波斯一些貴族支持下殺了古列另一個兒子巴爾狄亞登上王位。起初他沒有得到普遍的擁護,只得採取暴力的統治,鎮壓東方原支援巴爾狄亞的勢力的反抗。在平定國內叛亂後,他發動幾次鞏固帝國邊界、阻止遊牧部落入侵的戰役。西元前519年進攻裡海東岸地區,518年巡視埃及,513年越過多瑙河進入歐洲,在愛琴海地區,馬其頓望風投降。為確保波斯在亞洲全區的穩固統治,大利烏王認為應征服希臘,元前499年,大利烏派他的女婿馬多尼奧斯遠征雅典,艦隊為風暴所吞沒。西元前490年,在希臘中部馬拉松戰役中又敗于雅典。以後大利烏還準備再次遠征,但壯志未酬身先死。大利烏王30多年的統治,進行各項行政改革,健全國內的行政制度,劃分省區,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開闢海陸運輸路線,鞏固了中央集權,擴展版圖,伸展勢力到歐洲多瑙河、黑海地區。大利烏一世為宣揚其武功政績,他在今伊朗極西部克爾曼高地貝希斯敦的石崖上,用古波斯語刻上了一個記功碑文,今稱為貝希斯敦石刻(BehistunInscription),這是波斯時期流傳下來的最重要的波斯銘文。

大利烏王的宗教政策也為人所稱道。他尊重帝國內各民族的宗教,整修訂多各種宗教神廟。古列王時代,猶大人重修聖殿受到阻撓,一到了大利烏上臺執政的第二年(即西元前520年),修建工作就又重新開始了,這與大利烏王執行的尊重各民族宗教的政策是密切關連的。

大利烏一世之後,波斯帝國的第四位上是薛西斯一世(XerxesI元前485~465)。他在西元前480年進攻希臘,其陸軍取勝,但海軍在薩拉密(Salamis)一役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第二年,波斯陸軍也被擊敗。從此顯赫一世的波斯帝國也開始走下坡之路。這位薛西斯一世現在聖經學者一般都認為他就是舊約《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

薛西斯一世之後的波斯王按先後順序為亞達薛西一世(Artaxerxes I 元前465~425)、薛西斯二世(Xerxes Ⅱ 元前425~424)、大利烏二世(Darius Ⅱ 元前424~404)、亞達薛西二(Artaxerxes 2 元前404一358),亞達薛西三世(Artaxerxes Ⅲ 元前358~338)、大利烏三世(Darius Ⅲ 元前338~331)。

以上為波斯帝國時代的波斯十王,後六位當中,在聖經出現名字的只有「亞達薛西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但波斯時代共有三個「亞達薛西王」,分別為一世、二世、三世。尼希米和以斯拉回歸耶路撒冷時,就是波斯亞達薛西王當政的年代。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歌羅西書生命讀經第29-30篇 朗讀與重點分享 (2025.3.17~22)

第二十三周 神的兒女在愛和光中行事為人(2025.3.31~4.5)

揭開『聚會所』的神祕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