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歷史與先見傳記 - 波斯時期(3)

第二節 古列的政策和猶大被擄歸回
一、歸回的領袖所羅巴伯與耶書亞

波斯古列王於西元前538年下詔通告全國,猶大被擄之民凡自願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可以回去,他並鼓勵暫時不能歸回者給歸回的同胞經濟上的支援說:「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公用金銀、則物,牲畜幫助他們;乃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以斯拉記》1:4)。從猶大被擄到歸回這段時間,至少已過了半個多世紀了,不少的人已習慣於巴比倫的生活,新生的一代對巴勒斯坦不熟悉,也沒有熾熱的回國感情,所以在開始,並不是所有被擄的猶太人都急迫想回歸祖國。舊約《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是歸回時期的珍貴史科。《以斯拉記》第一、二章記載首批歸回耶路撒冷猶大人的人數和組織經過,領導歸回的組織者和領袖有設巴薩、所羅巴伯、耶書亞等人。關於設巴薩(Sheshbazzar)其人的名字只在《以斯拉記》中出現過四次(1:8、11,5:14、16),以後不再出現。最初的記載是:他是猶大人的首領,是古列王派他為省長的,並把巴比倫王從耶路撒冷搶奪來的聖殿器物,如金盤、金碗、銀盤、銀碗和其他金銀器皿共五千多件交給設巴薩帶回耶路撒冷的。除此之外,以後再也沒有提到設巴薩此人的事。聖經考證學者認為此「設巴薩」可能就是所羅巴伯的別名,與所羅巴伯是同一人。也有的學者發現「設巴薩」和《歷代志上》3:18中的「示拿薩」(Shenazzar)一詞很相似,也可能兩者就是一人。這樣一來,示拿薩是所羅巴伯的叔父,因為按照大衛家譜,所羅巴伯是被浮的約雅斤王的孫子,毗大雅的兒子,而毗大雅和設巴薩是兄弟關係,同是猶大王約雅斤的兒子。但無論如何,設巴薩在以後歸回建殿的活動中不再扮演任何角色,而主要活動的組織者是所羅巴伯與耶書亞。所羅巴伯是猶人王室後代,而耶書亞代表宗教的祭司階層。

據《以斯拉記》的記載,首批歸回的人數約五萬人,分屬猶大、便雅憫和利未支派,而以猶大支派居多數。這支歸回的隊伍在西元前538年離開巴比倫,經過一千多公里的跋涉行程,在第二年(即西元前537年)到達耶路撒冷。懷著極大熱情的歸回之民,幾乎沒有停息,就著手開始了聖殿的修建工作,從所羅巴伯、耶書亞、祭司、利未人到「一切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興工建造」(《以斯拉記》3:8)。眾人在一片歡呼哭號聲中,重新立下聖殿的根基。聖經記說:「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祭司皆穿禮服吹號,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敲鈸,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都站著讚美耶和華。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人大聲呼喊,聲音聽到遠處。」(《以斯拉記》3:10~13)。

重新建殿的工作雖然立下了根基,但修建的進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多少年來住在耶路撒冷、已成為混血種族的撒瑪利亞人也要求參與修建聖殿的工作,他們的理由是:「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以斯拉記》4:2)。這批人的自述表明他們是在亞述西拿基立王的兒子以撒哈頓(西元前681~668)年間,就被以撒哈頓從外地遷移入北巴勒斯坦。到了猶大國滅亡之後,他們又南移進入耶路撒冷定居的,與猶大人不是出於任何相干的血統。所以所羅巴伯、耶書亞對他們的答復是:「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幹,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以斯拉記》4:3)。於是撒瑪利亞人和其他族人多方阻撓修建工作的順利進行,他們賄買謀士千方百計進行破壞。在這種情況下,修殿工作被迫停止,因而也使猶大人熱情減退、人心渙散,停工期間竟長達十多年之久,從古列王年間一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以斯拉記》4:5,24)。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歌羅西書生命讀經第29-30篇 朗讀與重點分享 (2025.3.17~22)

第二十三周 神的兒女在愛和光中行事為人(2025.3.31~4.5)

揭開『聚會所』的神祕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