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國時期的先知(2)

四、以賽亞和彌迦先知

西元前八世紀出現的第一位大先知是以賽亞(西元前740~701年作先知)。以賽亞出身王族,他與南國烏西雅王是堂兄弟。烏西雅王在其長達四十年的當政期間,在內政外交、軍事與農業建設上頗有建樹。在宗教上雖還沒有根絕異神的影響,但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使耶和華的宗教在國中居主導地位。烏西雅王在西元前740年去世,就在這同一年,以賽亞感悟自己身上負有的使命,他開始了持續近四十年的先知活動,他以耶和華神代言人的身份宣佈神對會罪惡的嚴厲譴責。以賽亞對南國猶大哈斯王親亞述的路線持強烈反對態度,亞哈斯王為討好亞述王而大興亞述異教的舉動使先知痛心疾首。以賽亞先知的主張是神的聖潔。「聖潔」既包括宗教上的虔誠,誠實無偽,也包括人間倫理道德的善行與清潔無疵。以賽亞先知主張人們不僅要棄絕惡行,自我聖潔,聖潔的具體行動還應尋求公平的行為,為孤苦無告的人伸冤辨屈。先知的一句名言為:「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耶和華)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以賽亞書》1: 16~17)。以賽亞先知以主張「聖潔」著稱,故亦被稱為「聖潔的先知」。

西元前八世紀的第四位先知是彌迦(西元前725~690年間工作)。彌迦先知出身于耶路撒冷西南迦特附近的山區,和以賽亞先知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兩人的社會地位懸殊,也不能證明他們兩人曾經見過面,但兩位先知的言論與所發佈的資訊,卻有許多共同的語言,特別對社會罪惡的譴責和對貪官富豪的揭露和譴責,許多言詞猶如出自一人之口。例如《以賽亞書》5:8~12與《彌迦書》2:1~5,即為明顯的例子。此外,以賽亞和彌迦兩位先知對於世界未來的和平前景,充滿了堅定的信心與美麗的遠象,我們都預言,在未來的世界裏,人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以賽亞書》2:2~4和(彌迦書》4:1~5),這是舊約聖經中歌頌世界和平的膾炙人口的詩句。

彌迦先知和阿摩司、何西阿、以賽亞三位先知一樣,強烈反對空具儀式的獻祭就能夠贖罪,就能夠博得神的歡心。他尖銳指出:「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跪拜,當獻上什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麼?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麼?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麼?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麼?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迦書》6:6~8)彌迦先知在此並沒有個人獨特的主張,他綜合阿摩司先知的公義,何西阿先知的慈愛、憐憫,與以賽亞先知的聖潔、謙卑的心的教訓,指出神眼中的善和對世人的要求,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西元前十世紀開始的南北分國時期裏,從以利亞、以利沙兩位先知,以至西元前八世紀留有書卷的四位著名先知,他們最大的貢獻都在於確立了獨尊耶和華一神的信仰,堅決毫不妥協地與異族神的崇拜與習俗進行不調和的鬥爭,並進而昭示這位獨一神所有的重要屬性,這位元獨一神不是早期所表現的是復仇、懲罰、嫉妒的神,而是滿有慈愛、憐憫、良善、信實、公義、和平的神。具有這些基本屬性的神,他對世人的行為與倫理道德的要求也自然是這些屬性的體現,就是回到彌迦先知所綜合的結論上來,即應當「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8)。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歌羅西書生命讀經第29-30篇 朗讀與重點分享 (2025.3.17~22)

第二十三周 神的兒女在愛和光中行事為人(2025.3.31~4.5)

如何使用「人生的奧秘」小冊子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