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猶大諸王更迭(4)
四、南國猶大西元前586年亡於新巴比倫
西元前626年,亞述王亞述巴尼拔死去,亞述帝國開始走向衰亡。這一年閃族邊勒底人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元前626~604年)佔領亞述的南部領土,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日漸強大起來,並開始與埃及爭奪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控制權。西元前612年,新巴比倫攻佔亞述首都尼尼微城。
西元前605年,埃及法老尼哥進兵西亞,佔領幼發拉底河畔的卡爾赫米什(Carchemish亦譯跡基米施,見《耶利米書》46:2),直接與新巴比倫發生正面衝突。此次大戰,埃及糾合殘存的亞述軍隊參戰,這場有名的卡爾赫米什(迦基米施)大戰,埃及、亞述聯軍被新巴比倫徹底擊敗,埃及殘軍撤回埃及,而亞述帝國至此(西元前605年)宣告滅亡。
西元前605年,亞述滅亡之後,猶大國仍暫時處於埃及控制之下。西元前608年,約西亞王死後,兒子約哈斯曾繼位三個月,埃及法老尼哥廢黜他,立約西亞的另一個兒子約雅敬(元前608~597)為王。約雅敬初期順服投降埃及,繳納貢銀,《列王紀下》23:35記:「約雅敬將金銀給法老(指埃及尼哥)遵著法老的命向國民徵收金銀,按各人的力量派定,索要金銀,好給法老尼哥。」但此時新興的新巴比倫最強大的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 Ⅱ 元前604~562)已經上臺,他逐步在西亞舞臺上取代埃及的勢力範圍,並從埃及手中奪取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權。
《列王紀下》中有一句很簡單的記載:「埃及王不再從他國中出來,因為巴比倫王將
埃及王所管之地,從埃及小河,直到伯拉河,都奪了去」(《王下》24:7)。既然新巴比倫勢力已取代埃及,因此猶大約雅敬王被迫轉而臣服尼布甲尼撒,但他隨時伺機背叛。此時先知耶利米預見約雅敬王將給猶大國帶來危險的災難,目睹新巴比倫尼布甲尼撒虎視眈眈,猶大國家危機四伏。他因此憂心仲忡;不禁痛哭流涕,奔走呼號。先知預告「聖殿必如示羅,耶路撒冷將變為荒場」(《耶利米書》26:6、9)。耶利米先知的大聲疾呼,不但不被重視,反而幾乎為此引來殺身之禍。他被捉拿後,由於先知的同情者引證百年前彌迦先知類似的預言為例,才使耶利米倖免一死(《耶利米書》26:1~19)。另一無辜敢於直言的先知示瑪雅的兒子烏利亞,照著耶利米的一切話說預言,結果約雅敬窮追不捨,從埃及把他抓回歸案,終於被處死(《耶利米書》26:20~24)。
約雅敬王忠於埃及反叛新巴比倫的行為,導致尼布甲尼撒進攻猶大,圍城之中,約雅敬王猝死,兒子約雅斤王繼位。面臨強敵圍城,他也不能進行抵抗,只得率臣僕、首領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列王紀下)記載這段事實說:「當他軍兵(指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困城的時候,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就親自來了,猶大王約雅斤和他母親、臣僕、首領、太監、一同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巴比倫王就拿住他,那時是巴比倫王第八年」(《王下》24:11~12)。此次事件中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洗劫耶路撒冷王宮與聖殿的財富,並將約雅斤王和其家族,宮庭上層人士、官兵和技術人員等一萬多人作為戰爭俘虜擄到巴比倫去(《王下》24:1~16)。巴比倫第八年,尼布甲尼撒王擄掠耶路撒冷,俘去的約雅斤王和眾民的事件,發生於西元前597年,這是猶大國滅亡前奏的第一次被擄。
西元前597年事件之後,尼布甲尼撒立約雅斤叔父,也就是約西亞王的另一個兒子西底家為猶大國看守的王(《歷代志上》3:15,《列王紀下》24:17)。西底家王頭四年安份守己,不敢造反。但以後西底家王經受不住多方面的鼓動,不聽從耶利米先知審時度勢提出的勸阻(見《耶利米書》27章),終於在西元前588年,背叛巴比倫。尼布甲尼撒再度出兵圍困耶路撒冷,守城官兵奮起抵抗,堅持了兩年之久,耶路撒冷城發生饑荒,在西元前586年四月初九日(相當於西曆七月)耶路撒冷城陷落。西底家王棄城逃跑,在耶利哥附近被巴比倫追兵捕獲,被帶到巴比倫王之前受審,眾子在他眼前被殺,西底家王被剜去眼睛,帶去巴比倫。巴比倫的軍兵再次掠走聖殿財寶器物,包括金銀甚至銅器都掠去了。巴比倫王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放火焚燒聖殿、王宮、民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將城中居民,除留下些最貧窮的人外,都盡數擄到巴比倫去。這就是西元前586年,猶大的第二次被擄。此次耶路撒冷城聖殿被毀。眾民被擄事件,舊約聖經中有三處留有類似並稍有不同的記載(見《列王紀下》24:17~25:21;《歷代志下》36:11~21;《耶利米書》52:1~11)。根據《耶利米書》52:30所記,除上述猶大的兩次被擄外,在尼布甲尼撒第二十三年,即相當於西元前581年,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又來擄去猶大人七百多名,應列為猶大的第三次被擄。
西元前586年,猶大末王西底家的反叛,導致猶大國家的滅亡和眾民被擄去巴比倫。這一年代表猶太歷史分國時期的結束,眾民被擄去巴比倫異邦,歷史上稱為「巴比倫囚虜」時期。
西元前626年,亞述王亞述巴尼拔死去,亞述帝國開始走向衰亡。這一年閃族邊勒底人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元前626~604年)佔領亞述的南部領土,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日漸強大起來,並開始與埃及爭奪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控制權。西元前612年,新巴比倫攻佔亞述首都尼尼微城。
西元前605年,埃及法老尼哥進兵西亞,佔領幼發拉底河畔的卡爾赫米什(Carchemish亦譯跡基米施,見《耶利米書》46:2),直接與新巴比倫發生正面衝突。此次大戰,埃及糾合殘存的亞述軍隊參戰,這場有名的卡爾赫米什(迦基米施)大戰,埃及、亞述聯軍被新巴比倫徹底擊敗,埃及殘軍撤回埃及,而亞述帝國至此(西元前605年)宣告滅亡。
西元前605年,亞述滅亡之後,猶大國仍暫時處於埃及控制之下。西元前608年,約西亞王死後,兒子約哈斯曾繼位三個月,埃及法老尼哥廢黜他,立約西亞的另一個兒子約雅敬(元前608~597)為王。約雅敬初期順服投降埃及,繳納貢銀,《列王紀下》23:35記:「約雅敬將金銀給法老(指埃及尼哥)遵著法老的命向國民徵收金銀,按各人的力量派定,索要金銀,好給法老尼哥。」但此時新興的新巴比倫最強大的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 Ⅱ 元前604~562)已經上臺,他逐步在西亞舞臺上取代埃及的勢力範圍,並從埃及手中奪取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權。
《列王紀下》中有一句很簡單的記載:「埃及王不再從他國中出來,因為巴比倫王將
埃及王所管之地,從埃及小河,直到伯拉河,都奪了去」(《王下》24:7)。既然新巴比倫勢力已取代埃及,因此猶大約雅敬王被迫轉而臣服尼布甲尼撒,但他隨時伺機背叛。此時先知耶利米預見約雅敬王將給猶大國帶來危險的災難,目睹新巴比倫尼布甲尼撒虎視眈眈,猶大國家危機四伏。他因此憂心仲忡;不禁痛哭流涕,奔走呼號。先知預告「聖殿必如示羅,耶路撒冷將變為荒場」(《耶利米書》26:6、9)。耶利米先知的大聲疾呼,不但不被重視,反而幾乎為此引來殺身之禍。他被捉拿後,由於先知的同情者引證百年前彌迦先知類似的預言為例,才使耶利米倖免一死(《耶利米書》26:1~19)。另一無辜敢於直言的先知示瑪雅的兒子烏利亞,照著耶利米的一切話說預言,結果約雅敬窮追不捨,從埃及把他抓回歸案,終於被處死(《耶利米書》26:20~24)。
約雅敬王忠於埃及反叛新巴比倫的行為,導致尼布甲尼撒進攻猶大,圍城之中,約雅敬王猝死,兒子約雅斤王繼位。面臨強敵圍城,他也不能進行抵抗,只得率臣僕、首領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列王紀下)記載這段事實說:「當他軍兵(指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困城的時候,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就親自來了,猶大王約雅斤和他母親、臣僕、首領、太監、一同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巴比倫王就拿住他,那時是巴比倫王第八年」(《王下》24:11~12)。此次事件中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洗劫耶路撒冷王宮與聖殿的財富,並將約雅斤王和其家族,宮庭上層人士、官兵和技術人員等一萬多人作為戰爭俘虜擄到巴比倫去(《王下》24:1~16)。巴比倫第八年,尼布甲尼撒王擄掠耶路撒冷,俘去的約雅斤王和眾民的事件,發生於西元前597年,這是猶大國滅亡前奏的第一次被擄。
西元前597年事件之後,尼布甲尼撒立約雅斤叔父,也就是約西亞王的另一個兒子西底家為猶大國看守的王(《歷代志上》3:15,《列王紀下》24:17)。西底家王頭四年安份守己,不敢造反。但以後西底家王經受不住多方面的鼓動,不聽從耶利米先知審時度勢提出的勸阻(見《耶利米書》27章),終於在西元前588年,背叛巴比倫。尼布甲尼撒再度出兵圍困耶路撒冷,守城官兵奮起抵抗,堅持了兩年之久,耶路撒冷城發生饑荒,在西元前586年四月初九日(相當於西曆七月)耶路撒冷城陷落。西底家王棄城逃跑,在耶利哥附近被巴比倫追兵捕獲,被帶到巴比倫王之前受審,眾子在他眼前被殺,西底家王被剜去眼睛,帶去巴比倫。巴比倫的軍兵再次掠走聖殿財寶器物,包括金銀甚至銅器都掠去了。巴比倫王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放火焚燒聖殿、王宮、民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將城中居民,除留下些最貧窮的人外,都盡數擄到巴比倫去。這就是西元前586年,猶大的第二次被擄。此次耶路撒冷城聖殿被毀。眾民被擄事件,舊約聖經中有三處留有類似並稍有不同的記載(見《列王紀下》24:17~25:21;《歷代志下》36:11~21;《耶利米書》52:1~11)。根據《耶利米書》52:30所記,除上述猶大的兩次被擄外,在尼布甲尼撒第二十三年,即相當於西元前581年,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又來擄去猶大人七百多名,應列為猶大的第三次被擄。
西元前586年,猶大末王西底家的反叛,導致猶大國家的滅亡和眾民被擄去巴比倫。這一年代表猶太歷史分國時期的結束,眾民被擄去巴比倫異邦,歷史上稱為「巴比倫囚虜」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