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猶大諸王更迭(3)

三、約西亞王的宗教革新運動

亞述西拿基立王死,子以撒哈頓(Esarhaddon元前681~668)繼位。以撒哈頓對巴勒斯坦諸小國採取安撫、懷柔的政策,而畢其全力對付埃及。元前673年,經過幾次戰役,攻佔埃及孟菲斯城,完成對西亞地區和埃及的控制。猶大國接續希西家王是瑪拿西王(元前692~638年),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期間,始終臣服於亞述。他背棄希西家王的路線而效法祖父亞哈斯,繼續引進亞述的宗教規章、禮儀,興建異教邱壇,而這些邱壇與亞舍拉象正是他父親希西家所毀壞的。《列王紀下》21:16記:「瑪拿西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使猶大人陷在罪裏,又流無辜人的血,充滿耶路撒冷,從這邊直到那邊。」許多無辜人的血之中,據說就包括了先知以賽亞的血。舊約外傳中有一卷書稱《以賽亞殉難》,記載猶大希西家王死後,瑪拿西上臺,開始作惡多端,使猶大人陷在罪裏,在耶路撒冷全城,流許多無辜人的血(參見《王下》26:16),以賽亞先知被迫退居山林,禁食祈禱。這時有撒瑪利亞人的假先知向瑪拿西密報以賽亞的行蹤,以賽亞先知因而被捕,瑪拿西王悍然將以賽亞先知施行鋸刑,以賽亞從容就義,在安靜中被鋸鋸死。以賽亞先知在殘暴的瑪拿西手下受難,被認為是有根據的歷史事實,新約《希伯來書》11章記述歷代被害信徒的英雄事蹟時說:「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希伯來書》11:36~38),其中的「被鋸鋸死」顯然是包括了以賽亞先知在內。

亞述王以撒哈頓之後,亞述帝國最末一個強大的王是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元前668~626),舊約中名為「亞斯耶巴」(《以斯拉記》4:10)。在他在位期間,瑪拿西王曾有一次叛離事件,亞述王把他俘走,後來得到寬大釋放,重新回到耶路撒冷。《歷代志下》33:10~20記載這個事件的始末,說是瑪拿西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重新建築他父親希西家所拆毀的邱壇,又為巴力築壇,作木偶,敬拜事奉天上的萬象……,瑪拿西王不顧耶和華的警誡,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即亞述巴尼拔)的將帥來攻擊瑪拿西王,用鐃鉤鉤住瑪拿西,用銅鏈鎖住他帶走。至此瑪拿西幡然悔悟,在危難之時,懇求耶和華,在神面前極其自卑,於是神允准瑪拿西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繼續為王。從此瑪拿西王改弦更張,宗教上在耶路撒冷除掉外邦人的神象與耶和華殿中的偶象,拆毀異教神壇,重修耶和華的祭壇,在壇上獻平安祭、感謝祭,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在軍事上鞏固耶路撒冷城防,沿城構築高牆,並設立「勇敢的軍長」負責防守。瑪拿西此次被俘的慘痛經歷和他幡然改悔的實際行動,舊約《次經》中保存瑪拿西的悔改自卑禱文,稱為《瑪拿西禱言》。全禱文共15節,其中有如下虔教自卑的懺悔詞句:「全能之主啊,在你大慈大悲中,你向那些悔罪者,許下寬恕與救助。你是義人的神,對於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懺悔是多餘的。因為他們沒有得罪你,可是對於象我這樣的罪犯才需要懺悔,我犯的罪孽超過海邊的沙粒……我自身的罪孽將我壓垮,我今在深深的謙恭中,祈求你的憐憫,求你切切不因我的罪毀滅我身,切切不要儲存對我的懲罰,求你將寬恕憐憫賜給我。我此生此世要永遠讚美你。」瑪拿西王的悔改得到赦免,他先後在耶路撒冷作王長達55年。瑪拿西死,子亞們繼位,只一年被殺,群眾立他的兒子約西亞為王。

約西亞是猶大諸王中一個備受稱譽的王,在位也長達三十年(元前638~608)。約西亞登基時年僅八歲,他長大後,在他為王的第十八年,亦即西元前621年,發生了一件以後導致轟轟烈烈的宗教革新運動,被後世稱之為「621大革新」(The Great Reformation of621)。這場革新的緣起是在這一年,約西亞王授意修理耶路撒冷的聖殿,在修理進行過程中,大祭司希勒家報告從聖殿中發現了一部《律法書》,這部《律法書》也稱為《約書》。《歷代志下》34章記載這同一事件,則稱聖殿裏發現的是「摩西所傳耶和華的律法書」。這律法書在約西亞王面前誦讀了,約西亞王「撕裂衣服」表示震驚,說因為「沒有遵著書上所吩咐的去行,耶和華就向我們大發烈怒」(《王下》22:13)。於是約西亞王下令以律法書所記的內容為準繩,發起一場革新宗教的運動,從上到下,大力清除一切異教神像、邱壇,以及一切異教習俗和禮儀,採取拆毀、敲碎、焚燒揚灰的手段,如「從耶和華殿裏,將亞舍拉搬到耶路撒冷外汲淪溪邊焚燒、打碎成灰,將灰撒在平民的墳上」(《王下》23:6)等等,進行得非常徹底,使舉國上下,宗教純潔的面貌煥然一新。這場革新所依據的那部律法書現在一般認為是現存的《申命記》中的核心部份,即《申命記》第12章至第26章中關於一切誡命律法的彙集。因為約西亞王在這次革新運動中所進行的整頓內容,都可以在《申命記》的這一部份中找到相對應的規定。比較顯明有《申命記》中如下的章節:申12:3;13:4~5;16:2~8;18:10~12;23:17~18等,這些規定都在《申命記)的核心部份。當年約西亞王修理聖殿發現的律法書也顯然不是現在《申命記》的全部,因為約西亞王的書記沙番在王面前誦讀的律法書(也稱為《約書》)在很短的時間裏就讀完了。首先是書記沙番看了,然後帶進去讀給約西亞聽(見《王下》22:8,10)。很清楚的事實是:約西亞王革新宗教的項目正符合《申命記》這部份所記載的內容。早在希西家王在位年代,他也進行過清除異教的類似活動,但不夠全面徹底,到他兒子瑪拿西時,又被全盤推翻,並迫害直言的先知,流無辜人的血。司能就是在瑪拿西邊害時期,有人把律法約書隱藏在耶路撒冷聖殿牆壁之中,經過半個多世紀之後,在約西業進行修理聖殿之時又被發現並公之於世。而這部律法書的發現,就成為西元前621年約西亞王開始宗教大革新運動的契機。

約西亞王作為一個被稱譽的好王,宗教大革新運動是他在位時的一大功績。十多年之後,即西元前608年,約西亞王在一次與埃及法老尼哥的軍事糾葛中意外陣亡。此事件在《列王紀下》23章29~30的記載極簡單,只說:「約西亞年間,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伯拉河,攻擊亞述王,約西亞王去抵擋他,埃及王遇見約西亞在米吉多,就殺了他。」而《歷代志下》35章對此事件稍加詮釋說:「埃及王尼哥上來,要攻擊靠近伯拉河的迦基米施,約西亞出去抵擋他,他(尼哥)差遣使者來見約西亞說,猶大王阿,我與你何干,我今日來不是要攻擊你,乃是要攻擊與我爭戰之家,並且神吩咐我速行,你不要幹預神的事,免得他毀滅你,因為神是與我同在,約西亞卻不肯轉去離開他,改裝要與他打仗,不聽從神借尼哥之口所說的話,便來到米吉多平原爭戰,弓箭手射中約西亞王,王對他的臣僕說,我受了重傷,你拉我出陣罷,他的臣僕扶他下了戰車,上了次車,送他到耶路撒冷,他就死了」(《歷代志下》35:20~24)。以上說明瞭約西亞王本不應介入埃及與亞述這兩大國的紛爭,他沒有持守中立,而採取倒向亞述的行動是錯誤的。因此時的亞述已日落西山,奄奄一息,已臨近徹底滅亡的末日。約西亞王此次的「殉葬」舉動,結果是自取滅亡,是「不聽從神借尼哥之口所說的話」,是「幹預神的事」(《歷代志下35:22)。約西亞王的不幸陣亡,整個耶路撒冷人都為他悲哀。據《歷代志》所記,先知耶利米為約西亞王作了哀歌,所有歌唱的男女也唱哀歌,這歌載在哀歌書上(見《歷代志下》33: 25)。舊約聖經中有《耶利米哀歌》一卷共五章,但按內容看,這五首歌純為哀悼西元前586年猶大國滅亡、耶路撒冷遭到毀滅的哀歌,並非耶利米哀悼約西亞王陣亡的哀歌。耶利米先知為約西亞王所作的哀歌並沒有流傳下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歌羅西書生命讀經第29-30篇 朗讀與重點分享 (2025.3.17~22)

第二十三周 神的兒女在愛和光中行事為人(2025.3.31~4.5)

揭開『聚會所』的神祕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