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歷史與先見傳記 - 北國以色列兩主要王朝(1)
一、暗利—亞哈王朝
元帥暗利在上臺前曾與對手提比尼進行爭奪,四年後取得勝利,正式登基為以色列王(《王上》16:21~22)。在位十二年,在得撒作王六年後,在撒瑪利亞山上建造撒瑪利亞城,建為首都。以後撒瑪利亞一直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暗利在北國以色列是一位頗有建樹較為重要的王,近代發現的亞述碑刻中有不少記錄暗利的名字和事件,碑文將北國以色列稱為「暗利之地」(Land of Omri)或「暗利家」(House of Omri),甚至把數十年後推翻暗利一亞哈王朝的耶戶誤稱為「暗利之子」(Son of Omri)。
繼承暗利的是他的兒子亞哈。亞哈在《列王紀》中顯得比其父暗利更加聞名。亞哈統治期間國勢興盛,曾臣服河東的摩押,兩次擊敗北方的強敵亞蘭王便哈達(《王上》20:1~34),與推羅、西頓結成防禦合作與發展貿易的友好關係。為加強友好聯盟關係,亞哈王娶西頓王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國內方面,亞哈王財富增加,就在撒瑪利亞城為自己修造象牙宮,興建城邑,對百姓則巧取豪奪,過奢侈生活。《列王紀上》21章記載亞哈和耶洗別霸佔良民拿伯葡萄園的詳細事例。這件不義的行為,遭到先知以利亞的嚴厲譴責和咒詛。耶洗別本是異族巴力宗教的熱心崇拜者,一心一意努力地發展異國宗教,在這方面耶洗別與先知以利亞之間也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與鬥爭(《王上》17~19章),這兩派勢力的鬥爭延續到以利亞先知的繼承人以利沙時代,一直到亞哈王死後十二年,暗利—亞哈王朝被耶戶王朝所取代時才宣告結束。
亞哈王晚年,北方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Ⅲ 西元前860—825)對巴勒斯坦的威脅加劇。亞哈王乃與大馬色的亞蘭聯盟,共抗亞述入侵。西元前854年,終於在亞蘭境內奧倫梯河(Orontes)的嘎嘎地區,爆發了一場聞名當時世界的嘎嘎大戰(Battle of Karkar)。據亞述碑刻記載,這場大戰,北國亞哈出動戰車二千輛,步兵一萬人,亞蘭參戰步兵一萬二千人,馬隊一千二百,連同其他介人的小國在內,聯軍數目超過五萬人以上。這場戰爭,非常殘酷,是一場死亡枕藉的大戰,據載戰場上死亡二萬人以上,甚至奧倫梯河的河水為屍體所堵塞,河水斷流。嘎嘎大戰的結局是兩敗俱傷,兩方都宣稱取得了勝利。事實卻是這場大戰暫時阻止了亞述帝國對巴勒斯坦的入侵,而亞述撒縵以色的碑刻(現存英國倫敦博物館)也記述了這次戰爭的「勝利」。發生在亞哈末年的這次殘酷大戰,《列王紀》中卻沒有任何記載。
嘎嘎大戰結束,北國亞哈和亞蘭的聯盟也結束。貪婪的亞哈王想向亞蘭索回暗利時代被亞蘭侵吞的土地,遭到拒絕。於是轉向尋求南國猶大王約沙法的幫助,這時南北兩國關係良好,甚至締結姻緣:亞哈王把女兒亞他利雅嫁給南國猶大約沙法王的兒子約蘭。這兩位「親家」共同舉兵征伐亞蘭。他們不聽先知米該雅的勸阻,不自量力投入戰鬥,結果亞哈王死於亂箭之中,猶大王約沙法僥倖逃命,免於一死(《王上》22:29~38)。北國暗利—亞哈王朝以下的二王是亞哈謝(元前854~853)和兄弟約蘭(元前853~842),這個王朝結束後,代之而起的是耶戶王朝。
元帥暗利在上臺前曾與對手提比尼進行爭奪,四年後取得勝利,正式登基為以色列王(《王上》16:21~22)。在位十二年,在得撒作王六年後,在撒瑪利亞山上建造撒瑪利亞城,建為首都。以後撒瑪利亞一直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暗利在北國以色列是一位頗有建樹較為重要的王,近代發現的亞述碑刻中有不少記錄暗利的名字和事件,碑文將北國以色列稱為「暗利之地」(Land of Omri)或「暗利家」(House of Omri),甚至把數十年後推翻暗利一亞哈王朝的耶戶誤稱為「暗利之子」(Son of Omri)。
繼承暗利的是他的兒子亞哈。亞哈在《列王紀》中顯得比其父暗利更加聞名。亞哈統治期間國勢興盛,曾臣服河東的摩押,兩次擊敗北方的強敵亞蘭王便哈達(《王上》20:1~34),與推羅、西頓結成防禦合作與發展貿易的友好關係。為加強友好聯盟關係,亞哈王娶西頓王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國內方面,亞哈王財富增加,就在撒瑪利亞城為自己修造象牙宮,興建城邑,對百姓則巧取豪奪,過奢侈生活。《列王紀上》21章記載亞哈和耶洗別霸佔良民拿伯葡萄園的詳細事例。這件不義的行為,遭到先知以利亞的嚴厲譴責和咒詛。耶洗別本是異族巴力宗教的熱心崇拜者,一心一意努力地發展異國宗教,在這方面耶洗別與先知以利亞之間也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與鬥爭(《王上》17~19章),這兩派勢力的鬥爭延續到以利亞先知的繼承人以利沙時代,一直到亞哈王死後十二年,暗利—亞哈王朝被耶戶王朝所取代時才宣告結束。
亞哈王晚年,北方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Ⅲ 西元前860—825)對巴勒斯坦的威脅加劇。亞哈王乃與大馬色的亞蘭聯盟,共抗亞述入侵。西元前854年,終於在亞蘭境內奧倫梯河(Orontes)的嘎嘎地區,爆發了一場聞名當時世界的嘎嘎大戰(Battle of Karkar)。據亞述碑刻記載,這場大戰,北國亞哈出動戰車二千輛,步兵一萬人,亞蘭參戰步兵一萬二千人,馬隊一千二百,連同其他介人的小國在內,聯軍數目超過五萬人以上。這場戰爭,非常殘酷,是一場死亡枕藉的大戰,據載戰場上死亡二萬人以上,甚至奧倫梯河的河水為屍體所堵塞,河水斷流。嘎嘎大戰的結局是兩敗俱傷,兩方都宣稱取得了勝利。事實卻是這場大戰暫時阻止了亞述帝國對巴勒斯坦的入侵,而亞述撒縵以色的碑刻(現存英國倫敦博物館)也記述了這次戰爭的「勝利」。發生在亞哈末年的這次殘酷大戰,《列王紀》中卻沒有任何記載。
嘎嘎大戰結束,北國亞哈和亞蘭的聯盟也結束。貪婪的亞哈王想向亞蘭索回暗利時代被亞蘭侵吞的土地,遭到拒絕。於是轉向尋求南國猶大王約沙法的幫助,這時南北兩國關係良好,甚至締結姻緣:亞哈王把女兒亞他利雅嫁給南國猶大約沙法王的兒子約蘭。這兩位「親家」共同舉兵征伐亞蘭。他們不聽先知米該雅的勸阻,不自量力投入戰鬥,結果亞哈王死於亂箭之中,猶大王約沙法僥倖逃命,免於一死(《王上》22:29~38)。北國暗利—亞哈王朝以下的二王是亞哈謝(元前854~853)和兄弟約蘭(元前853~842),這個王朝結束後,代之而起的是耶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