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以色列兩主要王朝(3)與南國猶大諸王更迭(1)
三、北國以色列西元前722年亡於亞述
耶戶王朝結束之後,以色列國又再度陷入爭奪篡權的紛亂局面,最後的22年竟發生四次弑君篡權的王位爭奪。沙龍試君耶戶王朝末代王撒迦利雅,但一個月後就被米拿現所殺,米拿現以財寶投靠亞述,暫時維持殘局。兒子比加轄繼位也不過二年,就被部將比加刺殺。比加反亞述,很快就被親亞述的何細亞所擊殺。何細亞作為亞述的傀儡,成為北國以色列滅亡之前的末代王(《王下》15:29~30)。
西元前10世紀開始,亞述再度強盛,從10世紀到8世紀之間,國勢有起有落。到8世紀下半葉,就重新走上向外征討擴張的道路,亞述軍隊配備鐵武器裝備,成為古代西亞第一次出現的最有故鬥力的軍隊。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Ⅲ 亦譯「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元前745~727)上臺,標誌亞述的中興。他以下的兩個亞述王是撒縵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 元前727~722)和撒珥根二世(Sargon Ⅱ 亦譯「薩爾貢」元前722~705),他們都是鎮壓北國以色列,並最後滅亡以色列的兇殘的亞述帝國統治者。
亞述帝國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前的對外征討,採取的是大量擄掠財富,大批屠殺俘虜的政策。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後,由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奴隸勞動力的需求量增大,於是改變殺戮俘虜的辦法,採取將俘虜變為奴隸勞動力的政策。例如征服亞蘭後,將大批亞蘭居民擄去吉珥(《王下》16:9);在滅亡北國之前,在比加年間,侵入北國北部地方,將居民擄去亞述(《王下》15:29),並分散在亞述的不同地區。為填補真空,又另從外地移民到以色列地。亞述採取如此相互移民,可達到防止居民叛亂的作用,由於不同種族的居民混居於生疏的異邦環境,在短的時期內,不可能團結一致,來組織武裝叛亂。
西元前727年,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死去,以色列末代王何細亞錯誤估計形勢,想憑藉鄰近埃及王梭(So)的力量,擺脫亞述的控制,結果蠢動失敗。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繼承者撒縵以色五世入侵,何細亞被擄走後,亞述軍隊繼續圍困撒瑪利亞,撒瑪利亞軍民艱苦抗禦達三年之久,直至撒縵以色五世死去。繼任者撒珥根二世繼位,一舉攻陷撒瑪利亞城,將大批以色列居民擄去亞述各地(《王下》17:5~6)。西元前722年,北國以色列宣告滅亡。
撒珥根二世擄走以色列民去亞述,又將外地的異族居民移人以色列地(《王下》17:24~33)。這些異族人帶來異族的宗教、文化與習俗,久而久之,漸漸與留下的以色列人混雜通婚,於是產生了眾多混血的後代。撒瑪利亞為北國主要代表,因此這些人被稱為「撒瑪利亞人」,撒瑪利亞人為正統猶太人所鄙視,互相不來往。
至於那些被擄到亞述各地的以色列各支派的人,他們也遭到同樣的命運,他們逐漸被當地的異族所同化,久而久之,被熔於一爐。這批被擄走的以色列各支派的人,就在歷史上宣告消失,不復以單獨的種族存在於世,這就是以色列民族史上所謂的「丟失的十個支派」(The Lost Ten Tribes)。
南國猶大諸王更迭(1)
一、烏西雅王振興猶大國家
烏西雅王登基時,年僅十六歲,他在位四十年之久,是南國猶一個頗有建樹的王。《歷代志下》26章縷述烏西雅王的武功與內政、軍事、生產等方面的建設。他大大擴展猶大國家統治的疆域,西面壓縮非利士人到沿海南北一條狹長的地帶,東面臣服河東的亞捫人,南邊擴展到與埃及接壤的邊界。更重要的是烏西雅王收復亞喀巴灣的唯一港口埃拉特(亦名以祿或以拉他)並加以建設,使猶大國控制了一個海外通航的優良港口。烏西雅王還注意國防建設,增強耶路撒冷的防衛能力。他在國家的南部邊陲,興建堅固的防衛據點。此外,烏西雅王重視農業和畜牧業以及水利的建設,他自己喜悅農事,他的牲畜很多,為解決水源,他挖了許多井……。這一些都說明烏西雅王為振興猶大國家,作出巨大的貢獻。先知以賽亞和烏西雅王有很親密的關係,據傳以賽亞先知的父親亞摩斯和烏西雅王的父親亞瑪謝王是兄弟,所以以賽亞和烏西雅王是堂兄弟的關係,以賽亞先知還親手記錄了烏西雅王一生的所作所為,(《歷代志下》26:22)。當西元前740年,烏西雅王死去的同一年,以賽亞蒙召作先知(《以賽亞書》第6章)。
耶戶王朝結束之後,以色列國又再度陷入爭奪篡權的紛亂局面,最後的22年竟發生四次弑君篡權的王位爭奪。沙龍試君耶戶王朝末代王撒迦利雅,但一個月後就被米拿現所殺,米拿現以財寶投靠亞述,暫時維持殘局。兒子比加轄繼位也不過二年,就被部將比加刺殺。比加反亞述,很快就被親亞述的何細亞所擊殺。何細亞作為亞述的傀儡,成為北國以色列滅亡之前的末代王(《王下》15:29~30)。
西元前10世紀開始,亞述再度強盛,從10世紀到8世紀之間,國勢有起有落。到8世紀下半葉,就重新走上向外征討擴張的道路,亞述軍隊配備鐵武器裝備,成為古代西亞第一次出現的最有故鬥力的軍隊。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Ⅲ 亦譯「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元前745~727)上臺,標誌亞述的中興。他以下的兩個亞述王是撒縵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 元前727~722)和撒珥根二世(Sargon Ⅱ 亦譯「薩爾貢」元前722~705),他們都是鎮壓北國以色列,並最後滅亡以色列的兇殘的亞述帝國統治者。
亞述帝國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前的對外征討,採取的是大量擄掠財富,大批屠殺俘虜的政策。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後,由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奴隸勞動力的需求量增大,於是改變殺戮俘虜的辦法,採取將俘虜變為奴隸勞動力的政策。例如征服亞蘭後,將大批亞蘭居民擄去吉珥(《王下》16:9);在滅亡北國之前,在比加年間,侵入北國北部地方,將居民擄去亞述(《王下》15:29),並分散在亞述的不同地區。為填補真空,又另從外地移民到以色列地。亞述採取如此相互移民,可達到防止居民叛亂的作用,由於不同種族的居民混居於生疏的異邦環境,在短的時期內,不可能團結一致,來組織武裝叛亂。
西元前727年,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死去,以色列末代王何細亞錯誤估計形勢,想憑藉鄰近埃及王梭(So)的力量,擺脫亞述的控制,結果蠢動失敗。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繼承者撒縵以色五世入侵,何細亞被擄走後,亞述軍隊繼續圍困撒瑪利亞,撒瑪利亞軍民艱苦抗禦達三年之久,直至撒縵以色五世死去。繼任者撒珥根二世繼位,一舉攻陷撒瑪利亞城,將大批以色列居民擄去亞述各地(《王下》17:5~6)。西元前722年,北國以色列宣告滅亡。
撒珥根二世擄走以色列民去亞述,又將外地的異族居民移人以色列地(《王下》17:24~33)。這些異族人帶來異族的宗教、文化與習俗,久而久之,漸漸與留下的以色列人混雜通婚,於是產生了眾多混血的後代。撒瑪利亞為北國主要代表,因此這些人被稱為「撒瑪利亞人」,撒瑪利亞人為正統猶太人所鄙視,互相不來往。
至於那些被擄到亞述各地的以色列各支派的人,他們也遭到同樣的命運,他們逐漸被當地的異族所同化,久而久之,被熔於一爐。這批被擄走的以色列各支派的人,就在歷史上宣告消失,不復以單獨的種族存在於世,這就是以色列民族史上所謂的「丟失的十個支派」(The Lost Ten Tribes)。
南國猶大諸王更迭(1)
一、烏西雅王振興猶大國家
烏西雅王登基時,年僅十六歲,他在位四十年之久,是南國猶一個頗有建樹的王。《歷代志下》26章縷述烏西雅王的武功與內政、軍事、生產等方面的建設。他大大擴展猶大國家統治的疆域,西面壓縮非利士人到沿海南北一條狹長的地帶,東面臣服河東的亞捫人,南邊擴展到與埃及接壤的邊界。更重要的是烏西雅王收復亞喀巴灣的唯一港口埃拉特(亦名以祿或以拉他)並加以建設,使猶大國控制了一個海外通航的優良港口。烏西雅王還注意國防建設,增強耶路撒冷的防衛能力。他在國家的南部邊陲,興建堅固的防衛據點。此外,烏西雅王重視農業和畜牧業以及水利的建設,他自己喜悅農事,他的牲畜很多,為解決水源,他挖了許多井……。這一些都說明烏西雅王為振興猶大國家,作出巨大的貢獻。先知以賽亞和烏西雅王有很親密的關係,據傳以賽亞先知的父親亞摩斯和烏西雅王的父親亞瑪謝王是兄弟,所以以賽亞和烏西雅王是堂兄弟的關係,以賽亞先知還親手記錄了烏西雅王一生的所作所為,(《歷代志下》26:22)。當西元前740年,烏西雅王死去的同一年,以賽亞蒙召作先知(《以賽亞書》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