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歷史與先見傳記 - 北國以色列兩主要王朝(2)
二、耶戶王朝的興起
耶戶本是北國約蘭王部下將軍。這時南北國仍保持聯盟關係,北國約蘭和南國亞哈謝聯合與亞蘭王哈薛交戰,約蘭在戰鬥中負傷,南國亞哈謝前來慰問。在此良好時機裏,先知以利沙遣人鼓動約蘭的將軍耶戶發動政變,耶戶率兵眾到耶斯列擒拿正在一起的南國王亞哈謝與北國王約蘭,兩王倉促逃竄,先後被追殺(《王下》9:14~28)。
這時,亞哈家族的餘孽、亞哈王的妻子耶洗別預知末日來臨。當耶戶來到耶斯列,耶洗別聽見,「就擦粉梳頭(原文直譯,應為畫眉飾頭)從窗戶裏往外觀看」(見《王下》9:30)稱耶戶為「殺主人的心利岡,平安嗎?」她故意把起義造反的耶戶比作四十多年前北國一個弑君篡位,只作王七日的戰車官長心利(見《王上》16:9~20),這自然大大激怒了耶戶。於是他命令耶洗別身旁的兩三個太監,把耶洗別從窗戶口扔了下來,活活摔死,血濺牆上,未及葬埋,屍體被野狗吃盡,只剩頭骨、腳和手掌(《王下》9:3~37)。接著,耶戶血洗屠殺在撒瑪利亞的亞哈家族70人和猶大王亞哈謝的家族42人。並用計誘殺在巴力廟敬拜巴力的人和祭司。毀壞巴力柱像,拆毀巴力神廟,改為廁所(《王下》10:1~28)。至此,耶戶建立了北國以色列第二個時間最長的王朝,持續達九十九年,經歷耶戶、約哈斯、約阿施、耶羅波安二世和撒迦利雅五個王的統治,這個王朝稱為耶戶王朝。
耶戶以武力鎮壓和大批屠殺的手段鞏固他的統治,但國內的暫時安定並不能免除外部的威脅。西元前842年,還是那位進行嘎嘎大戰的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再次越過幼發拉底河,進攻巴勒斯坦,首當其衝的是亞蘭王哈薛。這時耶戶王採取忍辱求全的策略,以大量從民間搜刮來的財寶作為貢物獻給亞述王,以求苟安於一時。現存英國博物館內著名的亞述撒縵以色三世黑碑石,上端圖案是耶戶俯首屈膝于亞述王面前,等待亞述王伸腳踏在他的頸項上,碑文記有耶戶進獻的禮品,列有金碗、金杯、王笏、王杖、金銀等。耶戶王這樁屈辱事件,《列王紀》中仍未有記載。
耶戶死後,兒子約哈斯(西元前816~800)繼位,國勢不振,屢受亞蘭欺淩。到兒子約阿施時,遵照先知以利沙的臨終囑咐,曾三次攻擊亞蘭,收回約哈斯時代失去的土地(《王下》13:14~19、25)。西元前785~746年間,亞述連續由三個弱王當政,國勢下降,減少對外征付,因而巴勒斯坦得到苟安。北國耶羅波安二世(西元前785~745年),登基為王,他充分利用亞蘭、亞述兩敵國衰弱的大好時機,大力收復失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據說這是亞米大的兒子先知約拿所預言的(見《王下》14:23~29)。耶羅波安二世還東征摩押,南部疆域擴展到死海之間。這樣耶羅波安二世統治了北國以色列所曾達到的最大疆域。北國由於外患暫時消除,國內經濟也得以走向興盛繁榮,只是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更加明顯,富裕奢侈的生活造成社會道德的淪喪和宗教內容的形式化,公平與公義也不再為人所重視。這時出現了先知阿摩司,他無畏地鞭撻耶羅波安王與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抨擊社會公義道德的淪亡,預言以色列國不可避免地要遭到覆滅的命運。
耶羅波安二世死後,兒子撒迦利雅繼位,只六個月就被雅比的兒子沙龍所弑殺,篡了他的位,至此維持將近一百年的耶戶王朝宣告結束。
耶戶本是北國約蘭王部下將軍。這時南北國仍保持聯盟關係,北國約蘭和南國亞哈謝聯合與亞蘭王哈薛交戰,約蘭在戰鬥中負傷,南國亞哈謝前來慰問。在此良好時機裏,先知以利沙遣人鼓動約蘭的將軍耶戶發動政變,耶戶率兵眾到耶斯列擒拿正在一起的南國王亞哈謝與北國王約蘭,兩王倉促逃竄,先後被追殺(《王下》9:14~28)。
這時,亞哈家族的餘孽、亞哈王的妻子耶洗別預知末日來臨。當耶戶來到耶斯列,耶洗別聽見,「就擦粉梳頭(原文直譯,應為畫眉飾頭)從窗戶裏往外觀看」(見《王下》9:30)稱耶戶為「殺主人的心利岡,平安嗎?」她故意把起義造反的耶戶比作四十多年前北國一個弑君篡位,只作王七日的戰車官長心利(見《王上》16:9~20),這自然大大激怒了耶戶。於是他命令耶洗別身旁的兩三個太監,把耶洗別從窗戶口扔了下來,活活摔死,血濺牆上,未及葬埋,屍體被野狗吃盡,只剩頭骨、腳和手掌(《王下》9:3~37)。接著,耶戶血洗屠殺在撒瑪利亞的亞哈家族70人和猶大王亞哈謝的家族42人。並用計誘殺在巴力廟敬拜巴力的人和祭司。毀壞巴力柱像,拆毀巴力神廟,改為廁所(《王下》10:1~28)。至此,耶戶建立了北國以色列第二個時間最長的王朝,持續達九十九年,經歷耶戶、約哈斯、約阿施、耶羅波安二世和撒迦利雅五個王的統治,這個王朝稱為耶戶王朝。
耶戶以武力鎮壓和大批屠殺的手段鞏固他的統治,但國內的暫時安定並不能免除外部的威脅。西元前842年,還是那位進行嘎嘎大戰的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再次越過幼發拉底河,進攻巴勒斯坦,首當其衝的是亞蘭王哈薛。這時耶戶王採取忍辱求全的策略,以大量從民間搜刮來的財寶作為貢物獻給亞述王,以求苟安於一時。現存英國博物館內著名的亞述撒縵以色三世黑碑石,上端圖案是耶戶俯首屈膝于亞述王面前,等待亞述王伸腳踏在他的頸項上,碑文記有耶戶進獻的禮品,列有金碗、金杯、王笏、王杖、金銀等。耶戶王這樁屈辱事件,《列王紀》中仍未有記載。
耶戶死後,兒子約哈斯(西元前816~800)繼位,國勢不振,屢受亞蘭欺淩。到兒子約阿施時,遵照先知以利沙的臨終囑咐,曾三次攻擊亞蘭,收回約哈斯時代失去的土地(《王下》13:14~19、25)。西元前785~746年間,亞述連續由三個弱王當政,國勢下降,減少對外征付,因而巴勒斯坦得到苟安。北國耶羅波安二世(西元前785~745年),登基為王,他充分利用亞蘭、亞述兩敵國衰弱的大好時機,大力收復失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據說這是亞米大的兒子先知約拿所預言的(見《王下》14:23~29)。耶羅波安二世還東征摩押,南部疆域擴展到死海之間。這樣耶羅波安二世統治了北國以色列所曾達到的最大疆域。北國由於外患暫時消除,國內經濟也得以走向興盛繁榮,只是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更加明顯,富裕奢侈的生活造成社會道德的淪喪和宗教內容的形式化,公平與公義也不再為人所重視。這時出現了先知阿摩司,他無畏地鞭撻耶羅波安王與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抨擊社會公義道德的淪亡,預言以色列國不可避免地要遭到覆滅的命運。
耶羅波安二世死後,兒子撒迦利雅繼位,只六個月就被雅比的兒子沙龍所弑殺,篡了他的位,至此維持將近一百年的耶戶王朝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