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歷史與先見傳記 - 分國時期(2)

二、羅波安與耶羅波安

所羅門王死後,兒子羅波安接續為王,此時南北支派關係極為緊張。羅波安來到北方的示劍,目的在於進行安撫和穩定局勢以確立其王權地位。這時北方支派以耶羅波安為首向新王羅波安提出減輕賦稅與勞役負擔的要求,遭到無知的羅波安的斷然拒絕,觸發矛盾激化。羅波安掌管勞役的官吏被北方憤怒的群眾打死。北方眾支派擁立耶羅波安為北國以色列的王。此事件之後,統一的王國正式分裂為南國猶大與北國以色列。分國之後,北國以色列處於較優越地位,其土地面積大、人口多,又處於埃及與東方的通商要道,具有與外國發展通商貿易的有利條件。南國猶大則地處高原貧瘠山區,遠離東西商業通道,交通不方便,條件遠遠不如北國以色列。但猶大國的不利條件,卻同時具備了有利的因素,即由於地區較閉塞保守,與外界接觸較少,所以國家比較穩定,統治的家族一脈相傳,三百多年之間,只發生過一次亞他利雅篡位當了六年女王的特殊事件。北國以色列的情況就不一樣,雖興盛一時,但國家內部極不穩定,由上到下風氣敗壞,二百多年之間,弑君篡位屢屢發生。北國經歷了十九王統治,但分屬九個不同的統系,事實上就是經歷九場「改朝易代」,有的篡位的王在位不滿一個月,甚至有當王數日就被推翻或被刺殺的。

北國以色列的第一個王耶羅波安在位22年(約西元前933~912年),他為鞏固南北兩國政治上的分離,在宗教上採取一些措施:在北國南部的伯特利和北部邊界的但設立兩個聖所,鑄造兩個金牛犢安放其間,並單獨規定節期,立凡民為祭司,阻止北國百姓到耶路撒冷獻祭,從而消除北國臣民對耶路撒冷的響往,鞏固北國以色列政治上的安定。南北國分裂初期,彼此間有較強烈的敵視情緒,並爆發長期的戰爭。耶羅波安一度由示劍遷都至河東的毗努伊勒,以後又移到得撒(Tirzah),得撒在示劍北面,是一座美麗城市(見《雅歌》6:4),作為北國初期的首都,一直到暗利為王時,才正式建都撒瑪利亞(《王上》16:24)。

南國猶大第一個王羅波安統治猶大國17年(約西元前933~917年),在位期間除與北國發生持續的戰爭外.還遭受一次外敵沉重的打擊與劫掠:羅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第22王朝的法老謝壽恩克一世(SheshonkI西元前945~924)入侵猶大,劫掠耶路撒冷,奪走聖殿的金器財寶。近年在米吉多發現的埃及碑刻,就有記載謝壽恩克擄掠耶路撒冷的事實。在埃及卡納克神廟的一面牆上謝壽思克以埃及象形文字記錄此次進攻巴勒斯坦的勝利戰功。聖經對此次事件的記載頗為簡略,但卻證明瞭確有其事:《列王紀上》14:25~28記:「羅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王示撒(即謝壽恩克)上來攻取耶路撒冷,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裏的寶物,盡都帶走,又奪去所羅門製造的金盾牌,羅波安王製造銅盾牌代替那金盾牌……。」羅波安死後,子亞比央繼位,只二年,又傳給兒子亞撒。由於遭受北國的攻擊,亞撒以重金求助於大馬色的亞蘭王便哈達,便哈達出兵攻擊北國,藉以解救南國之危(《王上》15:16~22),但從此亞蘭國勢力被引進猶大,成為以後猶大長期的心腹之患。

北國耶羅波安死後,兒子拿答繼位,約只一年,就被以薩迦支派的巴沙殺害,從此開始北國初期頻繁的篡權鬥爭:巴沙剿滅耶羅波安全家族,巴沙死,傳子以拉,部下心利刺殺以拉,也消滅巴沙全家族。心利此舉不得民心。元帥暗利率兵圍困首都得撒,心利在宮中自焚,只作王七日,暗利上臺,建立了北國第一個較穩固的暗利—亞哈王朝。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歌羅西書生命讀經第29-30篇 朗讀與重點分享 (2025.3.17~22)

第二十三周 神的兒女在愛和光中行事為人(2025.3.31~4.5)

揭開『聚會所』的神祕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