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歷史與先見傳記 - 摩西時期(2)

一、以色列人出埃及

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前,在埃及經受長期的奴役與迫害,迫害最甚的時期被認為是埃及新王國拉美西斯二世(RamsesⅡ西元前1292~1225)當政的年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治的時期頗長,在位時動用民力大興土木,在尼羅河三角洲建設皇城,在卡納克(Karnak)大殿建宏偉的圓柱大廳,在孟菲斯(Memphis)樹立巨大雕象與紀念碑等。 拉美西斯興建的皇城可能就包括了《出埃及記》1章中所記的積貨城比東與蘭塞(Raamses),「蘭塞」一名實際就是法老拉美西斯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年逾九十才死去,《出埃及記》2:23記「過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作苦工就歎息哀求……」很符合這位強迫勞役大興建築的暴虐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的形象。

拉美西斯二世死後,他的兒子梅尼普塔(Merneptah西元前1225~1215)繼位,這時他也是一個年邁老人,國家大大削弱,所控制的屬地不斷發生起義。西元前1223年,他還一度出兵鎮壓巴勒斯坦迦南人的叛亂。在他只維持十年的統治期間,他努力要穩定動搖的帝國局勢,但是已經力不從心,這時出現了被壓迫的以色列人爭取脫離被奴役境地的大好時機,摩西和亞倫就在這大好的時機中,經過艱巨的鬥爭而率領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出離埃及。

如果摩西、亞倫面對面的這位埃及法老就是梅尼普塔,一般認為出埃及的年代是在這位法老統治的中期,即相當於西元前1220年。正當這個年代裏,以色列人從埃及的蘭塞起行,向巴勒斯坦進發。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路線,按照地理位置,從埃及到巴勒斯坦,最近的路線是沿地中海海岸北上。據說當時這條路線雖短,但沿線都有埃及防兵,不易通過,所以出離埃及的以色列人寧可繞道南行,沿現在的西奈半島南下。以色列人在進入聖經所記的西奈半島之前曾渡過紅海,《出埃及記》第14章記埃及法老的追兵在以色列人渡海之後,全部被淹死於海中。《出埃及記》中的「紅海」一詞,希伯來文讀作Yam Suph,直譯為「蘆葦海」(sea of reeds),由於《七十子希臘文譯本》將YamSuph譯為「紅海」,於是被沿用了下來(馬丁路德重譯的德文聖經,改譯為「蘆葦海」)。今日地理上的紅海全長達1932公里,最寬處402公里,最窄處209公里,而紅海北端,從西奈半島南端處分為兩灣,東為亞喀巴灣(長145公里,寬24公里)西為蘇伊士灣(長200公里,寬29公里)。原來「蘆葦海」指的地段即紅海西北段的蘇伊士灣以北的湖海地區。今日的蘆葦海地區,地理上可能已有變化,並且在西元1869年開鑿、修通了著名的蘇伊士運河,所以已無法尋索當年渡海之處。以色列人渡海後進入今日的西奈半島,《出埃及記》上記載有經過的各站路程,從名稱上看今日亦已無法確定其精確的地點。

二、摩西在西乃山傳十誡

《出埃及記》後半部(第19~40章)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在西乃半島上的經歷,重要的事件是摩西在西乃山傳律法,作為律法核心的十條誡(Decalogue)首次在《出埃及記》第20章中出現。這十條誡的中心內容為:1.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別的神;2.不可雕刻偶象;3.不可妄稱神的名字;4.要守安息日;5.要孝敬父母;6.不可殺人;7.不可姦淫;8. 不可偷盜;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10.不可貪婪別人的一切。這十條誡命在《申命記》第五章再次復述,除若干解釋的詞句略有區別外,內容相同。

此後,以色列人由西乃曠野北移到巴蘭曠野(《民數記》10:11~13),繼又移駐尋的曠野(《民數記》20:14~21),靠近迦南南部。但由於以東人的阻攔,不能順利北進(《民數記》20:14~21),所以轉向東面,然後北進通過摩押地,擊敗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最後抵達約但河東,與耶利哥隔河相望,準備進入迪南(《民數記》21:21~35)。

摩西的工作只到了約但河東岸為止,他受命選立約書亞做他的接班人,來繼承他進佔迦南全地的未竟事業(《民數記》27:15~23)。摩西從摩押地登約但河東的尼波山,眺望了迦南全地,「眼睛看見了,卻不得過到那裏去」,於是摩西死在摩押地(《申命記》34:4~5)。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歌羅西書生命讀經第29-30篇 朗讀與重點分享 (2025.3.17~22)

第二十三周 神的兒女在愛和光中行事為人(2025.3.31~4.5)

如何使用「人生的奧秘」小冊子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