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歷史與先見傳記 - 摩西時期(1)
第一節 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統治
埃及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共曆三十一個王朝的統治。古王國時期始於西元前三千年,亦稱為金字塔時期,著名的胡福法老金字塔與哈大拉法老等金字塔即建造於此時期。中王國時期始於西元前二千二百年,持續約六百年。新王國時期開始於西元前1580年,亦稱帝國時期,有著名的雅赫摩斯一世、吐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四世這三位強有力的法老進行統治。
埃及中王國時期(約西元前2200~1580)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是外族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建立第十五、十六王朝,統治了一百多年。
「喜克索斷」(Hyksos)一詞,埃及語意為「外來的統治者」,喜克索斯人是來自亞洲的遊牧部落,包括以閃族人為主和其他複雜種族成份的人。這一大股人從西元前十八世紀三十年代由埃及東北部侵入尼羅河流域,佔領埃及北部並定都阿瓦利斯(Avaris),埃及本土原統治勢力被迫退守以底比斯為中心的南方,保持半獨立的狀態。喜克索斯人在西元前1680年間,統治的控制範圍幾達全部埃及,是為極盛時期。《創世記》記述約瑟在埃及法老宮中為相,主持儲糧備荒的工作,有人認為就是正值喜克索斯人統治埃及的時候,那時的埃及法老是喜克索斯人,和約瑟基本上同屬亞洲的閃族人種,擢用約瑟為相,賦予他最高權力是易於理解的。
西元前十六世紀八十年代,埃及南方底比斯的統治者雅赫摩斯一世領導埃及人造行驅逐喜克索斯統治者的戰爭,西元前1580年攻克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本土,甚至追擊到巴勒斯坦南部,從此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百年統治宣告結束。從雅赫摩斯一世起,埃及進入帝國時期,即新王國時期。
第二節 摩西的出身和工作
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繁盛壯大之後,在經濟上與埃及人的利益發生矛盾。由於政治、經濟與宗教的原因,埃及法老統治者逐漸採取奴役和迫害的措施,限制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的發展,矛盾日益加深。《出埃及記》第2章記說:在這個民族利未支派中誕生了一個後來成為民族解放領袖的摩西。「摩西」名字的含義是「拉出來」,說的是嬰兒摩西是從置於河邊蘆葦叢中的箱子裏被埃及法老女兒發現並收養下來的,因這嬰孩是「從水里拉出來」,所以起名為「摩西」(《出埃及記》2:10)。摩西在埃及宮庭中長大,並接受埃及人的良好教育。但摩西身為希伯來人,他對自己民族遭受的苦難猶如身受,他的信仰使他感悟到自己肩負了領導這個受奴役的民族脫離埃及的神聖責任。《出埃及記》第3章至14章記述摩西和兄弟亞倫帶領群眾與埃及法老進行反復不懈的鬥爭。
埃及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共曆三十一個王朝的統治。古王國時期始於西元前三千年,亦稱為金字塔時期,著名的胡福法老金字塔與哈大拉法老等金字塔即建造於此時期。中王國時期始於西元前二千二百年,持續約六百年。新王國時期開始於西元前1580年,亦稱帝國時期,有著名的雅赫摩斯一世、吐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四世這三位強有力的法老進行統治。
埃及中王國時期(約西元前2200~1580)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是外族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建立第十五、十六王朝,統治了一百多年。
「喜克索斷」(Hyksos)一詞,埃及語意為「外來的統治者」,喜克索斯人是來自亞洲的遊牧部落,包括以閃族人為主和其他複雜種族成份的人。這一大股人從西元前十八世紀三十年代由埃及東北部侵入尼羅河流域,佔領埃及北部並定都阿瓦利斯(Avaris),埃及本土原統治勢力被迫退守以底比斯為中心的南方,保持半獨立的狀態。喜克索斯人在西元前1680年間,統治的控制範圍幾達全部埃及,是為極盛時期。《創世記》記述約瑟在埃及法老宮中為相,主持儲糧備荒的工作,有人認為就是正值喜克索斯人統治埃及的時候,那時的埃及法老是喜克索斯人,和約瑟基本上同屬亞洲的閃族人種,擢用約瑟為相,賦予他最高權力是易於理解的。
西元前十六世紀八十年代,埃及南方底比斯的統治者雅赫摩斯一世領導埃及人造行驅逐喜克索斯統治者的戰爭,西元前1580年攻克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本土,甚至追擊到巴勒斯坦南部,從此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百年統治宣告結束。從雅赫摩斯一世起,埃及進入帝國時期,即新王國時期。
第二節 摩西的出身和工作
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繁盛壯大之後,在經濟上與埃及人的利益發生矛盾。由於政治、經濟與宗教的原因,埃及法老統治者逐漸採取奴役和迫害的措施,限制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的發展,矛盾日益加深。《出埃及記》第2章記說:在這個民族利未支派中誕生了一個後來成為民族解放領袖的摩西。「摩西」名字的含義是「拉出來」,說的是嬰兒摩西是從置於河邊蘆葦叢中的箱子裏被埃及法老女兒發現並收養下來的,因這嬰孩是「從水里拉出來」,所以起名為「摩西」(《出埃及記》2:10)。摩西在埃及宮庭中長大,並接受埃及人的良好教育。但摩西身為希伯來人,他對自己民族遭受的苦難猶如身受,他的信仰使他感悟到自己肩負了領導這個受奴役的民族脫離埃及的神聖責任。《出埃及記》第3章至14章記述摩西和兄弟亞倫帶領群眾與埃及法老進行反復不懈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