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親密關係(1)挫折與尋找
【與家人雖然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心卻和他們離得很遠。】
『親密』(intimacy)這詞的意義和使用常有許多混淆。親密這詞來自拉丁文的intimus,意為內在、最深層、最深邃、最私密。親密是把自己最深處的部分向自己也向他人展現,沒有偽裝或防衛;這種坦露和脆弱是雙向的。
在美國兩位專業醫生合著的《關係花園》(The Relationship Garden)這本書裡,談到『親密』有兩個面:一面是不斷面對自己和自己的陰暗面;另一面是對所愛的人,沒有隱藏的呈現自己。這在在挑戰人心底層的恐懼與信心。在這種親密關係裡,我們看到自己內心深層的渴望、過去未了的創傷、長期發展的模式等,這些在我們與人的互動中一一浮現。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暴露最隱私和黑暗的部分,但同時這也是我們突破自己、生命成長的大好機會。
然而,多數人覺得坦露真實的自己只會招致他人的批評、拒絕和拋棄,不太相信有人肯接納我們內在本質的黑暗,包括受傷、憤怒、卑鄙、驕傲、恨意、貪婪和邪惡的慾念等;另一方面,可能會害怕會喪失自我。因此,我們戴上面具,『作』一個善良美好的人,討好別人;不然就是以心牆和防衛,避免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是每個人都渴求擁有的,但大都會在過程中遭受挫折和痛苦。有時,我們向別人打開心房,但別人不一定接納我們,甚至批判我們。有時,別人向我們坦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我們未必能接受他們,或主觀的認為他們應該如何,或戴著有色的眼鏡看他們。有時,我們連自己都沒有接納,甚至討厭自己,不是打壓裏面的感受,就是摸不到裏面真實的感覺。
我們生來就活在關係中,但有多少人真正享受到美好的親密關係?
以筆者來說,我生長在三代同堂、手足眾多的大家庭,為了討好長輩,贏得愛,我扮演順從又勤勞的孩子,展現能幹聰慧的一面,以獲得肯定。每逢客人來訪,總是主動問候,倒茶接待。我戴著愛心的面具對人,想成為大家心目中的乖孩子。直到長大後,發現自己內裏常常混亂、不和諧,才逐漸探尋心靈層面的真理。
我與家人雖然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心卻和他們離得很遠。每當我將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向他們陳述時,常常換來誤解和批評。久而久之,我根本不想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由於小時在家經歷敞開心房卻被否定的挫折,從青少年開始,我積極結交朋友,向他們吐露心事。大學之後,我盼望在戀愛中找尋這種親密關係,卻事與願違;因為當時我認為的愛情,是經過電影包裝的浪漫邂逅,並非真正的親密關係,所以依然沒找到進入親密關係的鑰匙。
直到有一天,我離開原生家庭,到異鄉讀書,有機會進入教會生活,這才重新過了一次童年和青少年。只不過這次,我不需要戴著面具、穿著盔甲了…
(王霈詩)
『親密』(intimacy)這詞的意義和使用常有許多混淆。親密這詞來自拉丁文的intimus,意為內在、最深層、最深邃、最私密。親密是把自己最深處的部分向自己也向他人展現,沒有偽裝或防衛;這種坦露和脆弱是雙向的。
在美國兩位專業醫生合著的《關係花園》(The Relationship Garden)這本書裡,談到『親密』有兩個面:一面是不斷面對自己和自己的陰暗面;另一面是對所愛的人,沒有隱藏的呈現自己。這在在挑戰人心底層的恐懼與信心。在這種親密關係裡,我們看到自己內心深層的渴望、過去未了的創傷、長期發展的模式等,這些在我們與人的互動中一一浮現。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暴露最隱私和黑暗的部分,但同時這也是我們突破自己、生命成長的大好機會。
然而,多數人覺得坦露真實的自己只會招致他人的批評、拒絕和拋棄,不太相信有人肯接納我們內在本質的黑暗,包括受傷、憤怒、卑鄙、驕傲、恨意、貪婪和邪惡的慾念等;另一方面,可能會害怕會喪失自我。因此,我們戴上面具,『作』一個善良美好的人,討好別人;不然就是以心牆和防衛,避免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是每個人都渴求擁有的,但大都會在過程中遭受挫折和痛苦。有時,我們向別人打開心房,但別人不一定接納我們,甚至批判我們。有時,別人向我們坦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我們未必能接受他們,或主觀的認為他們應該如何,或戴著有色的眼鏡看他們。有時,我們連自己都沒有接納,甚至討厭自己,不是打壓裏面的感受,就是摸不到裏面真實的感覺。
我們生來就活在關係中,但有多少人真正享受到美好的親密關係?
以筆者來說,我生長在三代同堂、手足眾多的大家庭,為了討好長輩,贏得愛,我扮演順從又勤勞的孩子,展現能幹聰慧的一面,以獲得肯定。每逢客人來訪,總是主動問候,倒茶接待。我戴著愛心的面具對人,想成為大家心目中的乖孩子。直到長大後,發現自己內裏常常混亂、不和諧,才逐漸探尋心靈層面的真理。
我與家人雖然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心卻和他們離得很遠。每當我將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向他們陳述時,常常換來誤解和批評。久而久之,我根本不想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由於小時在家經歷敞開心房卻被否定的挫折,從青少年開始,我積極結交朋友,向他們吐露心事。大學之後,我盼望在戀愛中找尋這種親密關係,卻事與願違;因為當時我認為的愛情,是經過電影包裝的浪漫邂逅,並非真正的親密關係,所以依然沒找到進入親密關係的鑰匙。
直到有一天,我離開原生家庭,到異鄉讀書,有機會進入教會生活,這才重新過了一次童年和青少年。只不過這次,我不需要戴著面具、穿著盔甲了…
(王霈詩)